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既能保证故事性又保证通过对故事的剪裁输出作者个人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并且人人可写,写好了,还可以卖个电影版权,于是成了近几年自媒体的主要内容方向。
非虚构写作介于诚实记录和完全虚构之间,通常需要先对描写对象进行详细调查,之后再对获取到的现实素材做叙事处理,是一个将想象力和现实结合的过程。由于需要对现实做叙事处理,处理姿态就决定了写作姿态。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可能会有人性的闪光。一个道德楷模,可能有人格缺陷。这些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事实证据,作者采纳或不采纳,往往会决定一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
非虚构写作具备巨大的传播潜力,毕竟人人都爱看故事,更爱看与现实与自己相关的故事。还能赋予写作者裁剪现实的权力。传播潜力加对现实的裁剪,会使一篇非虚构写作拥有扭曲现实的能力。一篇特稿,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神化一个人。一篇非虚构写作,可以让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显得不那么凶残,也可以使一个犯下小错的小偷显得罪大恶极。而且非虚构这三个字,看起来无限接近现实,这也增大了非虚构写作的代入感,或者说,迷惑性。

一个完全符合人对故事认知的新闻,是假的。一段完全超出旁人想象的经历,恰恰是真的。
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

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

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想的。